2025-06-20 10:24:51 作者:校报学生记者 洪景怡 来源:校报
“老师,我做出来的和理论预测不一样,是哪里出问题了呀?”听到学生带着困惑的询问,她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脚步轻快地走到学生身旁。午后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落在她身上,为她周身勾勒出一层淡淡的金边。
她就是李静,港澳管家婆论坛手机论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一流课程负责人,港澳管家婆论坛手机论坛最美教师,校级本科优秀教学团队领导者。她深耕教学二十载,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及食品酿造的教学工作,研究食品微生物在现代化酿造技术中的应用。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食品学科党建联盟课程思政案例优胜奖、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8项教学竞赛殊荣;获评港澳管家婆论坛手机论坛“最受欢迎本科任课教师”“教学创新优秀教师”称号;主持完成教育部、山东省等各级教研课题11项;主创教学成果获港澳管家婆论坛手机论坛特等奖、一等奖等5项;主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2篇;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优秀学位论文3篇。
以生为本:架起知识到实践的桥梁
在研究生求学期间,李静便是导师的得力助教。最初,李静纯粹是想帮助学弟学妹更好掌握知识点、顺利完成实验。她讲解耐心细致,字里行间满是热忱。或许是她身上那股对事物穷根究底的劲儿,又或许是她善于站在学生角度找共鸣,李静总能把复杂问题拆解简化,让大家轻松理解理论知识逻辑、举一反三。她的助教实践收获了不错的反响,这段经历也在悄然间,为她今后的从教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渐渐地,李静由衷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她笑容满面地说:“成为一名教师,既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授人以渔把能力传授给学生,还能投身科研工作,实在是一举多得,这就是我的人生梦想。”
“以学生为中心”是李静始终坚守的教学准则。课堂上,她会充分考量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兴趣偏好,精心设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她会巧妙融入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同时,她还会在学习平台贴心地设置拓展阅读板块,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食品2001班的马莉回忆道:“我原本对《酿造工艺学》兴趣不大,但上过课后彻底改观了,越来越喜欢。李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总能找到特别生动的案例,把我们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谈及教师的角色,李静觉得,教师的职责远不止传授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热情。食科(3+2)2301班的于慧告诉记者:“李老师的教学内容和行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讲解到关键理论时,她总能结合最新技术动态,让课程不再抽象。这不仅让我对专业兴趣大幅提升,更使我充满奋斗热情,也明确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李静眼中闪烁着教育者的热忱,她温言道:“我希望凭借自身努力,让学生洞察到学科价值,培养其创新意识,将知识学以致用,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
双链共育:编织产教融合新纽带
“专业知识是踏入行业的重要根基,决定了职业下限,只有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这是进入食品行业的敲门砖。”谈及学生发展,李静神情专注而认真。为切实助力学生提升能力,她创新性地构建了以生产案例为主线的师生双链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
李静创新构建的“双链融合”教学模式,从三重维度出发,实现了教学范式的全面革新,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领域独树一帜。
对于教学内容,李静别出心裁地将食品行业实际生产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并将其作为教学核心。这些案例涵盖酿造工艺、食品加工等多个方面,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不仅如此,师生双链学习共同体模式还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与学关系。每堂课紧扣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以师生协作共进为核心,通过设问抢答、小组辩论等多元环节,实现知识高效传递与辩证应用。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参与者,双方在互动中共促提升。
另外,李静为了创设更好的教学资源环境,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她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引入真实项目案例,运用虚拟仿真及智慧平台将企业生产场景引入课堂,打通产学壁垒;依托实习实践与创新大赛,以训促赛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精准对接需求,在实训竞赛中孵化创新成果。深度产教融合不仅有效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更显著提升了其就业竞争力。
“双链融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局限,通过有机融合真实生产链与教学价值链,成功构建起“产业需求驱动—教学资源转化—创新能力输出”的良性教育生态系统,为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范式,值得广泛推广与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创新性教学模式营造出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食科2101班的曾丽鑫分享道:“李老师的课让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李静的辛勤耕耘与创新实践得到了高度认可,其主讲的《酿造工艺学》入选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并荣获全国食品学科党建联盟优秀课程思政案例。
随后,李静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期间,她攻克教学创新材料撰写难题:从框架搭建到逻辑梳理,从提炼题眼到优化目录关键词,从图表设计到色彩调整,每个细节均历经数十次打磨。数月间每日沉浸推敲,面对困难始终迎难而上。“找准方向,持续向前,即便道路坎坷,也终能抵达目标。”李静微笑着说道。正是凭借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与一丝不苟的态度,她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攀登,收获了丰硕成果。
润心无声:滋养学子成长每一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李静对学生的关怀,恰似春雨滋养幼苗,细致入微又默默无声。她始终以温柔的目光陪伴学生走过成长的四季,见证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每一次蜕变的背后,都有李静坚实的支持,她成为学生们在求知路上最温暖的依靠。
课堂上,李静总会习惯性地观察每位同学的状态,尽可能照顾到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食科(3+2)2301班的陈彦如感慨道:“不管是课堂上热烈的互动,还是课后轻松的交流,老师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我们的个性特长。她毫不吝啬自己的鼓励,还会给出专业的指导,让我在学习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当学生主动联系时,李静通常会热情回应。不论是学习中的难题,还是生活上的困扰,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她都尽力提供帮助。
在学生心中,李静亦师亦友。粉笔划过黑板留下知识印记的同时,李静总不忘用亲和力拉近距离,以包容心理解差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基于互相理解与尊重的关系。”李静谈到。她相信,在课堂答疑时自然流露的尊重理解、课后倾听烦恼间传递的关怀,便是价值观传递最温暖的载体。李静坦言,作为青年教师,她将以众多德高望重的教育前辈为标杆,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将立德树人重任扛于肩、铭于心,在教育路上坚定前行。
交流接近尾声,李静目光坚定,字字铿锵向同学们寄语:“实践出真知,创新赢未来。作为食科专业学生,要紧跟行业多元化、营养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这是创新的方向。”话语间,饱含着对莘莘学子的深切期许与谆谆教诲。